近期,气温冷热交替,温度变化较大。

如果孩子咳嗽总是不好,要警惕是否为百日咳

图片1.png

什么是百日咳

百日咳(Pertussis,Whooping Cough)是由百日咳鲍特菌(Bordetella Pertussis)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

图片2.png

百日咳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的乙类传染病。

百日咳鲍特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,56℃30分钟、日光照射 1 小时、干燥 3~5 小时可灭活,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。


流行病学

1、传染源

患者、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。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 6 周均有传染性,尤以潜伏期末到病后卡他期 2~3 周内传染性最强。

2、传播途径

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。

3、易感人群

人群普遍易感。 


主要症状

潜伏期 5~21 天,一般为 7~14 天。

1、卡他期(鼻浓口水期)

表现为流涕、打喷嚏、流泪、咽痛、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。多无发热,或初期一过性发热。该期排菌量达高峰,具有极强传染性。持续 1~2 周。

图片3.png

2、痉咳期(咳嗽最频繁)

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,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,反复多次,直至咳出黏痰,昼轻夜重,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,影响睡眠。痉咳次数随病情发展而增多。

常在咳嗽后出现呕吐,可致舌系带溃疡,面部、眼睑浮肿,眼结膜出血,鼻衄,重者颅内出血。新生儿和 6 月龄以下婴儿咳嗽后常会引起发绀、呼吸暂停、惊厥、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。此期一般持续 2~6 周,亦可长达 2 个月以上。

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,常无典型痉咳,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。持续 2~3 周。

3、恢复期

痉咳逐渐缓解,咳嗽强度减弱,发作次数减少,鸡鸣样吼声逐渐消失,阵发性痉咳症状可持续数周或数月。


并发症

多见于新生儿和 6 月龄以下婴儿,以肺炎最常见,亦可并发肺不张、气胸、纵隔气肿、皮下气肿、肺动脉高压、窒息和脑病等。

1.肺炎:可原发于百日咳,也可继发于其他病毒(腺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)或细菌(肺炎链球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)感染。

2.肺动脉高压:可见于少数患儿,严重者可导致猝死。

3.百日咳脑病:主要发生于痉咳期,可表现为惊厥、抽搐、高热、昏迷等。恢复后可能会遗留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。


实验室检查

1、血常规检查。

在卡他期末及痉咳期可见白细胞增多,痉咳期最明显, 多为(20~50)×10^9 /L,少数可达 70×10^9 /L 以上,以淋巴细胞为主,多见于婴幼儿。

图片4.png

2、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。

细菌培养:鼻咽部分泌物可培养到百日咳鲍特菌

核酸检测:鼻咽拭子或者鼻咽洗液标本中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阳性,发病3周内阳性率高。

血清学检查:百日咳抗体检查。


如何治疗

1、一般治疗

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。对症支持治疗,给予营养丰富、 易于消化的食物,适当补充维生素及钙剂。痉咳严重者可鼻饲,避免误吸。缺氧者进行氧疗。做好气道护理,预防窒息。

2、病原治疗

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,如阿奇霉 素、红霉素、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等。

鉴于国内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率高,>2 月龄的儿童和成人,若存在使用大环内酯类的禁忌证、不能耐受大环内酯类或感染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,可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。

用药期间注意肾损伤、结晶尿、皮疹等不良反应。国内研究报道对于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感染,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细菌清除率高,可以考虑用于治疗耐药株感染的 2 月龄以下小婴儿。

对疑似病例可以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,发病 1~2 周内接受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。

3、并发症治疗

出现百日咳脑病时,酌情应用镇静止痉剂及脱水剂,治疗同脑炎。继发细菌性肺炎时,根据致病菌和药敏结果,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。

4、中医治疗

 

如何预防

一般预防措施

1.呼吸道隔离至少到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 5 天,对于未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,隔离期为痉咳后 21 天。

2.做好住院患者所在房间通风,并按照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》做好房间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。接触患者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,并严格执行手卫生。

图片5.png

暴露后预防

以下人群建议暴露后预防:

●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婴幼儿

●家庭内和托幼机构的密切接触者

●有明确接触史的幼托机构工作人员

●婴幼儿看护者、新生儿病房医务工作者

在暴露后 21 天内(尽可能暴露后 1~2 周内)接受药物预防或者紧急接种疫苗预防(我国尚无 6 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),药物选择、剂量、疗程与治疗相同。


疫苗接种

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、无细胞百日咳菌苗、破伤风类毒素(DTaP)三联疫苗。接种时间为 3 月龄、 4 月龄、5 月龄,18 月龄时各接种 1 剂次。

通常疫苗接种 3~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,12 年后抗体几乎消失。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。